黄芪小剂量时可以治疗身体虚弱,但要避免闭门留寇。

王祖龙 / 2019-11-21 / 人气:2060

在前面的文章中,我谈到,黄芪在《金匮要略》中入方七次。其中,两次治疗黄汗,两次治疗水肿,一次治疗麻木,一次治疗下肢麻木痉挛剧痛。黄芪在治疗黄汗、水肿时,剂量一般为五两,治疗麻木、疼痛时,剂量一般为三两。

那么,当黄芪剂量更小时,能做什么呢?

《金匮要略》给我们的答案是:治疗虚弱。

“黄芪建中汤”,就是这样一剂补虚弱的方子,在这个方子中黄芪的剂量仅为一两半。

【黄芪】

“黄芪建中汤”是小建中汤的变方

要理解“黄芪建中汤”,必须先要懂得“小建中汤”,因为“小建中汤”加了一味药就成为了“黄芪建中汤”。

小建中汤的组成和功效如下:

桂枝三两(去皮) 甘草三两(炙)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 胶饴一升

虚劳里急,悸,衄,腹中痛,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,小建中汤主之。

简单解释就是,当患者出现了身体虚弱,容易疲劳,腹部肌肉紧张或阵发性腹痛,心慌,出鼻血,遗精,四肢酸痛,烦热,咽干口燥时,应当使用小建中汤。

这儿的烦热,类似于补土派李东垣说的“气虚发热”,应当同时还伴有脉大而无力,或脉沉细而弱;因为这个方子是桂枝汤,倍芍药,加饴糖而成,所以它还有着桂枝汤证的特征,也就是患者的自汗会比较多;日本汉方家使用这个方子,还喜欢先腹诊,看看患者有没有腹壁薄,腹直肌紧张的情况,如果有,就特别适合这个方子。

这个方子对于痉挛性腹痛的效果很好,也有松解腹部肌肉,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作用。

如果患者腹直肌不那么紧张,这个方子能不能用呢?我个人认为,气虚的患者,若腹肌不紧,腹痛不明显,那么把芍药的量减少就是了,使用中医方剂要懂得随证治之。

“黄芪建中汤”,就是在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。

黄芪本身就有止自汗的作用,小建中汤加了黄芪,止汗的作用就更强了。以治疗痉挛性腹痛,腹部绷胀、硬直为主,补虚为辅的“小建中汤”,也就变成了治疗表里之“虚损”为主的“黄芪建中汤”。

黄芪具有强壮的作用,而小建中汤有温补中焦的作用,这种作用可以理解为增强人体的消化机能,所以,“黄芪建中汤”比较适合虚弱并且伴有消化不良的患者。

可以加减后运用于慢性胃炎,胃溃疡,以及伴有消化不良的贫血,神经衰弱,瘰疬的患者。

为什么,黄芪补虚弱时,要以小剂量为主呢?

这是因为,黄芪是补气、补虚弱的要药,如果大剂量使用,患者本来脾胃功能就不好,吸收不了这么多补气药,气之有余则为火,急火攻心,口干舌燥,心烦头痛的症状就出来了。

【外邪入表,勿用黄芪】

同时,使用黄芪还要避免出现闭门留寇的情况

中医治疗治疗外邪,有一种非常智慧的处理方法。就是,坏人进家了,你一方面得追他、赶他,但另一方面,得给他留一扇逃跑的窗子或门,让他有地方逃,不要赶尽杀绝,不能让他困兽犹斗,在绝望中咬你。

所以,在有外邪入表时,是不能用黄芪的。

黄芪是亡羊补牢时用的药,房子破了,虚损了,你得用这个药来砌墙补缺,但是,如果坏人还在你房间中,你就不要砌墙啊!

《伤寒杂病论》分为治疗外感为主的“伤寒论”和治疗内伤杂病为主的“金匮要略”两部分,在“伤寒论”部分“黄芪”这味药一次都没有出现过,可见古代临床家对于这味药物的慎重!

同时对于舌红少津,舌红少苔,五心烦热,口干舌燥的阴虚患者;以及舌绛红,脉数,面赤心烦,身热口渴的实热患者;黄芪也是不适合的。此时用用黄芪,就如火上浇油,患者服后会很难受。

本文转载自http://blog.sina.com.cn/hjb3000


0
0 篇文章,1 赞同
精华文章
热议话题
排行榜
排行空缺中...